爱国 为民 崇德 尚艺
首页>理论评论>评论专区

成长的代价 ——观电影《狗十三》

时间:2018年12月21日 来源:《中国艺术报》作者:李清


电影《狗十三》剧照

  曹保平是黑色犯罪电影类型的领军导演,这些年他的作品为他带来国内外不少荣誉和奖项,如《李米的猜想》 《烈日灼心》 《追凶者也》等,无不是凶杀犯罪题材。《狗十三》拍摄于2013年,虽然已经在国际和国内一些著名电影节上获奖,但时至今日才在院线公映,格外引人瞩目。这部电影号称是青春片的小清新题材,似乎和贴在曹保平身上的标签很不符。然而看过电影后,我们发现这部讲述十三岁少女成长的电影,依然十分“曹保平” ,一如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:“成长是一场凶杀案。 ”的确,他将这部故事平淡无奇的青春片,呈现得犹如犯罪片一样惊心动魄。

  有谁能想象,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被大人夸奖为“懂事听话”的孩童,在他们或缄默或乖巧或腼腆的背后,隐藏着多少飞翔的梦想,以及纯真无邪的天性被粗暴扼杀后的黯然和心碎?在无数次的抗争和突围后,他们不得不收起稚嫩的触角,将自己叛逆的小宇宙封闭,开始去适应成人世界的法则,小心翼翼前行,直到那些离经叛道的思想火花在庸常的世界中消散。 《狗十三》正是展现了这样的成长过程。

 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城市的中产家庭,父母离异后父亲另组家庭,十三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便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,也很受他们的宠爱。李玩像很多她这个年龄的女孩一样,叛逆、单纯、冲动,不喜欢和大人交流,没事就关在自己房间里戴着耳机听流行歌曲,爱好物理学,憧憬平行宇宙。电影的英文名字叫“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” ,这是指李玩的两只狗。影片以李玩和这两只狗的悲欢离合构建整个故事的情节线索。第一只小狗不期然地进入李玩的生活。那是因为她打算报个物理学的课外兴趣班,却被父亲强行修改成英语班。为了安抚她,送她一只小狗。李玩从不喜欢到和小狗建立了亲密的感情。她给小狗命名为“爱因斯坦” ,放学后相互陪伴、形影相随,小狗是她孤寂时最贴心的小伙伴。因此她在“爱因斯坦”被粗心的爷爷弄丢了后,撕心裂肺般在家附近的街道小巷寻找呼唤,仿佛整个世界崩塌了。在大人眼中未免认为她小题大做,不就是一条狗吗?于是又买来一条一样的小狗,强迫李玩接受这就是她原先的那只“爱因斯坦” 。在父亲的粗暴“镇压”下,李玩只能以缄默来对抗。这还不够,她的处境继续恶化。父亲领来继母生下一年多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昭昭。弟弟的出现让她认清了全家情感的偏重,在这个典型的“中国式男权”家庭,弟弟有着天然的性别优势。当新“爱因斯坦”被弟弟虐待而发出怒吼时,她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桀骜不驯的自己。于是这只小狗被她视作知己一般的珍惜起来。但新“爱因斯坦”在反抗弟弟虐待时“惹祸” ,被暴怒的父亲送走。李玩苦苦哀求未果后,再一次肝肠寸断地暴走街头。痛苦中,她语无伦次地追问堂姐的男朋友高放,“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? ”或许在她心目中,真正的大人肯定能够理解她、呵护她、尊重她。

  电影中发生的故事,几乎是每个人成长中司空见惯的遭遇,轻如羽毛没有分量。然而在曹保平的独特诠释下,我们不由得去回望自己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相同疼痛,那些几乎被我们遗忘干净的青涩岁月中的至暗时刻。

  《狗十三》片名起得佶屈聱牙,解释起来是“狗,十三岁少女” ,这很“曹保平” 。片中许多场景段落和镜头颇具隐喻性,有着曹保平电影独有的印记,一部青春片却充溢着犯罪片一样的惊悚和残酷。比如,李玩有个小嗜好,每天夜里家人都入睡后,她煮上一碗方便面,坐在卧室窗前惬意享用,这与她每每被逼迫喝令她呕吐的牛奶形成鲜明对比。在吃面时,仿佛仪式感般,她总是习惯用筷子挑起几根面条,高高地举到窗户边散热。镜头中,尚未发育完全的少女细挑的身材、稚气的神态、窗外橘黄色的路灯和面条的热气,这个场景几乎是全片最动人的画面了。李玩总是在这样的时刻,听到楼上传来神秘的鸟叫,令她浮想联翩。然而影片后半部,李玩放学回家,看到一个男孩被捆绑在担架上送入精神病院,让她不寒而栗:原来半夜听到的鸟叫声是这个患有精神病的男孩发出的。

  影片精心设置了很多的隐喻和符号。比如李玩和全班同学正在上课,一只鸟闯入教室,学生们都兴奋地追逐,老师呵斥无效后,卷起教案向飞鸟投去,只听“啪”的一声,镜头随之黑了一秒,然后李玩看见一只蝙蝠蜷曲倒地,随后被老师抛出窗外。这个过程全部是李玩的视角,似乎对她喻示不遵守秩序的异类的下场。

  影片还有很多精彩的片段令人难忘。如第一只“爱因斯坦”走失后,影片表现李玩内心的仓皇和无法接受。她在夜晚的小巷中四处奔走,徒劳的呼唤和砸打有狗叫的陌生人家门。弯曲迂回的小巷如没有出路的围城,李玩在其中暴走如困兽。此时镜头随着她跌跌撞撞的身影摇晃,整条道路倾斜,更显逼仄的压迫感,而细碎的钢琴声伴随着大力度的打击乐从头至尾轰响,令人绝望心碎。影片快结束时,真“爱因斯坦”再次出现,此时的李玩已经磨平了棱角,成为大人眼中“长大懂事”的孩子。她和堂姐在小巷中走着,一个女人牵着狗和她们擦身而过,她一眼就认出那是第一只“爱因斯坦” 。然而堂姐前去交涉时,她却站得远远的,和人道歉说认错了,并拉走了堂姐。当堂姐逼问她,“它就是爱因斯坦对不对? ”她故作轻松地回答:“我刚才真怕它认出我” 。但到无人处,李玩忽然掩脸饮泣:小巷的墙上还依稀留有半张她寻找“爱因斯坦”的启事,仿佛一夜之间物是人非,心心念念的“爱因斯坦”已经成为别人口中的“贝贝” :她知道有一些情感已经永远从她生命中剥离。

  影片结束在李玩喜欢的溜冰场。她站在观众位置,看着场内全家的“小太阳” ——宝贝弟弟一次次滑倒,一次次哀求教练扶他一把却无法顺遂。这时李玩脸上似笑非笑,似喜若悲,意蕴暧昧。这当然又是曹保平的一个隐喻,也是他丢给中国式教育的一把尖刀,不可谓不尖锐。

  然而我还是希冀电影能给点希望的亮光。那个着迷于《时间简史》 、“平行宇宙”的秀气女孩,不应该泯然于庸常的人群中。西奥·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《雾中风景》中,年少的伍拉领着年幼的弟弟长途漂泊,一路上遭受了凌辱,经历了心碎的初恋,如一场残忍的成人礼。结尾,姐弟俩度过迷津,紧紧地拥抱着浓雾中的希望之树。我们有理由期许,喜欢仰望星空的李玩,不会甘于做夏季里四处开放的蔷薇,她有力量做一株无人处静静开放的幽兰;有一天如蓄力已久的鸥鸟,当海风来临,终将扶摇直上,自由翱翔于思想的青天碧海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