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观察
电影里的时代和时代下的电影

  背景:

  中国电影正进入大制片公司垄断时代。品牌公司整合大资名导明星,抢占优质档期。以小博大的制片奇迹越来越成传说。未来中国將会只剩下不足十个左右能良性发展的大电影公司,他们和好莱坞商业电影将占九十以上的票房。独立制片公司生存將越来越难,电影將更加同质化,个性风格电影在巿场上将更加寥寥无几。这一消息释放出一种信号,中国垄断化的电影产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“病态”,纵观世界经典电影作品无不关注全人类的内心世界,由大众审美,那么在垄断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形成流水生产线的模式,是百花齐放还是凄美转场?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郑正从电影体制结构、社会大环境、电影的形态进行了剖析。

  特殊背景文艺片@80年代最好年代 

  80年代前,各地方都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,计划产量,不讲市场,不讲票房。如上海电影制片厂、西安电影制片厂、长春电影制片厂、峨眉电影制片厂、八一电影制片厂。一年生产多少部,国家是有计划的,完成是政治任务。导演、编剧、演员可以不那么急功近利,专心创作。中国电影真正的好时期是刚刚改革开放,当时电视还没有普及,赶上了一个幸运的时候。后来被张艺谋、陈凯歌第五代导演冲击,又受到意识形态的局限,没蹦达几天又进入低潮,然后就开始电影院线改革,电影就走市场、走商业片的道路了。

  市场环境商业片@90年代后复杂年代 

  如果作一个时代对比,很感念上世纪60年代的那种纯朴、70年代的上进、80年代的创新和无畏。到了90年代,商业消费时代来了,发展到现在愈演愈烈,把文化当成面子。似乎什么都是文化,到处都在谈文化,但都把它当商业的外衣。

  那个时候电影厂纷纷倒闭,西影、长影、上影这些老牌厂,后来纷纷变成租赁单位,演员队伍、导演队伍也没了,电影好像就完了。谁之罪?不知道。跟总体社会大环境有关系吧。直到现在,在艺术创作上,中国电影都没有喘过气来。

  品牌大公司垄断电影更像石油房地产 

  大公司占有产业链,掌握了电影生产。据统计,2011年全年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,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31.15亿元,较2010年增长28.93%,创历史新高,以每天生产2部的速度增长,真正上院线的就20多部,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。

  不难看出在影视这个产业链中,上游是大牌导演、大牌演员,下游是院线,中间的是电影制作等等。在下游的院线当中,如果一家超大电影集团,控制全国院线当中的半成以上,就可以轻而易举垄断票价。全世界最贵的电影票在中国大陆。三四十港元是香港的基本票价,大陆40元人民币以上,上百元的更是不稀奇。垄断定价,意味着不需要很多人来看电影也赚钱。电影的一个原则跟石油有一个可比性,那就是自然垄断。很让人联想到电影产业也会出现泡沫。那将是灭顶之灾。

  文艺青年出头路径难上难强迫观众没有选择权 

  中国电影曾在1990年代中期跌落低谷,大量的年轻导演完全丧失拍摄电影的机会,这些人大多改行或者进入电视剧创作领域。这些人其实应该是绝对主力的人群,但是却在面对商业电影的时候犹如新人。非常担心的事情是资源垄断后,在市场细分还没有出现的情形下,小投资的而且能够进院线接受市场摔打的电影还有多大的比重?这个比重是否会逐步有所提高,直到一个合理的比例?

  这些电影是否可以成为年轻导演实践出真知、实战出英雄的场所?这些数字如果有一些良好的表现,才是中国电影未来20年的是否长期繁荣的根本。独立电影、电影节电影、体制外电影成为一些中国大陆导演的出头路径,而且几乎是没有没有家世背景的年轻人的最可靠的选择?这不但伤害了“独立”的词汇,也伤害了这些年轻人的人格养成。只有这样的比重才是一种健康有序:大片占10%、小片占10%、中等规模片占80%呈现多元化艺术种类的丰富性。

  可怕的动机不纯无尊重就没有竞争力? 

  电影是商品,卖东西就是要赚钱,无可非议。但心血来潮做文化产业,缺经验理性判断,无规范标准,少专业要求,忽视创意力量。从导演、演员、编剧他们自娱自乐,各自忙活,各获所需,无专业精神,最后的结果烂片泛滥。在投资巨大的电影渠道中,因为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系统,却依然没有发挥培养年轻优质人才的功能,而商业公司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独立的电影人才选拔机制,很难像电影工业更为成熟的地区一样,新人成长的速度和数量都得到有效的保障。动机不纯会让整个行业失去竞争力。

  垄断战争不断出现。贺岁档大战尚未打响,由中影、华谊、博纳、星美、光线五大发行公司已经联合向院线提出要求,希望将原有的43%票房分账比例提高到45%。这是自去年《金陵十三钗》之后,电影制作方/发行方就如何分蛋糕的问题第二次主动向电影放映方施压。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发展到强者愈强,开始进入几家垄断巨头就可以影响整个行业时代了的“绑架”信号。在垄断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形成流水生产线的模式,是百花齐放还是凄美转场我们还不能定下结论?  

公告
协会简介

专题报道
联系我们
欢迎您对本网站的建设提出建议

具体意见请发送至:zgdyjxh@163.com

地址:北京市北三环东路22号

邮编:100013